《飞夺泸定桥》是一篇极具历史意义的战争记事文稿,由彭加伦先生在1936年最早发表的,讲述的是1935年5月29日红一方面军在林彪下属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共同完成的飞夺泸定桥事件。
后来,中共党史、军史等但凡是有记载,并提到相关资料的官方史料,基本上都是出自彭加伦先生的最初文章。
这场战斗涌现出来的22位勇士是长征途精神的重大体现,英雄们需要铭记,可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22位勇士姓名未留下,后来调查团在河北发现线索。
一场惊险的战斗,让22位勇士永载史册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后方的国民党部队依旧是穷追不舍。
为了能让部队迅速摆脱困境,必须要强行继续渡河,几万名红军汇聚在一起,大家能用的小船也只有区区几艘而已,面对这样的情况,究竟该如何是好?
万分危急之际,中央红军迅速作出了夺取渡河战略要地:泸定桥。
这一计划也迅速被部署了起来,部队分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由刘伯承、聂荣臻领导的红一军团一师外加陈赓等人的干部团组成;左路军由红军中央纵队以及、三、五、九这几个军团组成。
而最为艰难的任务,便是前锋攻击,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部队承担重任。
他们二人在接到任务的瞬间,就明白了自己的部队要经历何等的艰险与挑战,他们也被划分为左路军当中。
不久以后,中央军委便再次下达了命令,要求左路军采取“坚决机动”手段,在第二天来临之前迅速拿下泸定桥。
因此,红四团官兵在接到命令以后,昼夜前进了两百多里地,打破了之前急行军一百六十里地的行军记录,在第二天凌晨之前赶到了泸定桥的西岸,并和守敌交上了火。
在29日下午4点钟,针对夺取泸定桥的总攻任务开始了。
王开湘和杨成武亲自来到桥头指挥了这场战斗,河这边的战士用尽一切火力朝着敌方阵地开火,一时间,冲天的火光全部集合向敌方的阵地之上,战士们的喊杀声更是震天响。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已经是一秒钟都不能再耽误。
因此,指战员从队伍里精挑细选出了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给他们配备上了部队中最好的冲锋枪,他们还背挎着砍刀,腰间绑着手榴弹。
泸定桥原本在设计的时候本来就不是为了行军,因此只要踩上铁索,桥面瞬间就会晃晃悠悠,别说冲锋了,就算是平时在上面走,都有可能掉下去。
更为惨烈的是,对岸的敌人还使用着各种轻重武器。
突击队长廖大珠率领着勇士们踩在摇晃的铁索上,猛然向对岸冲去,在激流的江面上不断接近敌方的阵地。
就在他们快到桥头的时候,对方的守军眼看情况不妙,立即燃起了熊熊的烈火,企图阻止突击队成功上岸。
后方的部队看着他们即将突破了桥头,有战士振臂高呼:“同志们!胜利的关键时刻已经到了!赶快冲进去,不要怕火烧!”
前方的廖大珠同样发现了问题所在,不过没有一点时间让他去犹豫,他更是带头冲进了熊熊火焰之中,挥舞着马刀一路砍向敌人,其他突击队员看到队长已经冲锋陷阵,纷纷跟了进去。
上桥前,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他们知道,突击队,便是敢死队。
这场战斗历经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守在桥头的两个团兵力已经被消灭了一大半,剩下的敌人一路狼狈逃窜,到了当天黄昏,先锋部队已经顺利控制住了泸定桥。
战斗全部结束后,中央军委于6月2日在泸定桥的桥头召开了一场颁奖大会,为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颁发了锦旗。
由于当时红军正在行军的途中,这件事最后被彭加伦先生记录下来,收录在《红军长征记》一书之中,这篇简短的文章,后来被杨成武将军增加了一些具体的细节,毛主席在后来创作的《七律·长征》之中,也用“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泸定桥战斗时的场景。
当年那22位勇士,是由时任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罗华生挑选出来的。
按照他的回忆,他挑人的标准也非常简单:组成突击队,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所以把年轻的连长、排长、指导员等人给首先挑了出来;平时作战勇猛的战士,也要挑出来,能起到很好的战场示范作用;其他再从党员、团员中挑,最起码也得是入党的积极分子。
对于当时来说,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众多艰险战局中的一个,除了随军的宣传员外,其他人都把这些事情深深刻在了自己的脑海之中。
这些人也是从各个部队中挑选出来的,当时的情况战事吃紧,大家一直要朝着自己的眼前看,没多少工夫去回忆发生过的事情,因此,大家在完成了这一壮举后,幸存下来的战士便很快就归队了。
186期的《战士报》中有这样一个内容:二连的21名勇士率先爬上了铁链冒火过河,在这之后,还有22名、23名勇士这两种说法,最终,22人的说法被杨成武将军确定了下来,他是这场战斗的指挥官。
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记载,在这片用鲜血染红的战场上,22位勇士,最终有18人幸存下来,还有4位勇士当场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红军最艰难的那些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永模从重庆被调往泸定县搞支援建设,他一下便回忆起了当时小学读本上的内容,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去搜寻这些勇士。
苦苦搜寻,终于河北发现线索
因为在飞夺泸定桥战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公开记载上只是提到了勇士们的数量,最多,也就出现过当时队长廖大珠和指导员王海云的名字,其他名字都没有记载。
在国家稳定之后,不少参加了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兵开始回忆起过去的战斗往事,再结合当初的记载,还是有机会找到飞夺泸定桥的其他人。
后来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无论是哪个战争,都有一批又一批英雄倒下,18名勇士当时幸存了下来,没人知道在后面的战斗中他们依然会有那份幸运。
因此,王永模把一开始的着眼点放在了各地烈士纪念馆当中,不过去哪个纪念馆,则要根据当时部队后来的调动情况,这样搜寻可能性才最大。
到了1975年,王永模等人来到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意外发现了一份烈士档案,上面写道: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人物之一。
为了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他立即找到了纪念馆的负责同志,仔细询问他们是从哪里得到的说法。
对方也给出了明确的回复:这些材料均是由河北省廊坊军分区的同志们提供的。
这就说明,这条线索在河北。
怀着激动的心情,王永模迅速联系到了廊坊军分区,也很快得到了回复,根据记载和老兵们的回忆,他们最终确定下来,刘梓华同志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那22位勇士的其中之一。
能找到一个,已经是万幸了,不过王永模并没有因此放弃。
不过,接下来的搜寻工作就显得格外艰难。
在无奈中,这件事也迟迟没有太大的进展。
到了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