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39、40集剧情精要:平反刘少奇
【编者按】
从8月8日晚起,48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晚8点黄金时段播出。
另外,东方卫视也从9月3日起每晚19点30分播出该剧。
澎湃新闻记者整理了其中的部分剧情,共同缅怀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历史转折时刻的决断与智慧。
以下为9月9日晚第39、40集剧情精要。
夏日的风吹在林间,邓小平和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散步其间。
邓小平对谷牧说:我去日本访问,松下幸之助告诉我,做企业要有一群孙悟空,而且是年轻时的孙悟空,脑袋上没有紧箍咒,年纪大了不行。这一点上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我想建议中央成立一个书记处,找一些年富力强有工作经验的同志来工作。这也是关乎我们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我最近要回北京,我要向中央建议,把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推荐上来,这次我由衷感到,我们这个国家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有了年轻的同志上来干之后,就会使我们党的事业更健康的发展。也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是后继有人的。
米粮库胡同5号院,邓小平住所。
邓小平又发明了一种新的锻炼方式,在自己的院子里不断绕圈子,但按照他的性格,即便这个在家里的绕圈锻炼,也是急匆匆的。女儿告诉他家里的水仙花开了,他还是自顾自地走着步子。
女儿毛毛将水仙花摆在了邓小平的案头。小平很仔细地看着这盆早开了几日的水仙,凑近了闻闻,浓烈的香味让他不住赞叹:生气勃勃啊!
秘书王瑞林拿着文件走了进来,女儿毛毛见父亲又要开始办公,便走了出去,王瑞林告诉小平:这些信件都是老同志要求为刘少奇尽快平反的。这些信件平时也就五六封,多的时候也就七八封,但最近两天都有15、16封。
邓小平披着大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信件却并不去看,而是盯着地板,说:老同志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平反这件事不能操之过急。复查组正在复查,它要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让它证据齐全,在适当的时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王秘书说:刘少奇案复查组的人马已经去了上海和武汉,还有一支人马在开封调查取证。
邓小平翻了翻信,继续说:少奇的案子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办理,让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河南省开封市委办公楼。
一队红旗轿车准确停在门前,显示出来人的级别不同寻常。来者正是刘少奇一案的调查负责人刘鑫。
刘鑫开门见山做自我介绍:我们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央组织部刘少奇案复查组。说着把一封介绍信给接待人员。
落叶洒满了院落,看得出很多年没有人打理了,满院子的落叶就像是为亡者招魂的幡,又像是为逝者送行的纸钱。
刘鑫命人打开紧锁的铁门,撕开发黄的封条,走进了刘少奇度过最后被囚禁岁月的小楼。
“刘少奇被囚禁期间,遭受非人道的虐待,死亡时间:1969年11月12日,6时45分,死因:肺炎。”
复查组的组员读完了这段文字,看着不停踱着步的刘鑫。刘鑫声音低哑地问:遗体怎么处理的?
复查组组员:连夜就火化了。
刘鑫拿起档案袋,袋中除了一张纸,空空如也,刘鑫有些惊讶,这空空的袋子就是堂堂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档案。他翻开这仅存的一张纸,默念:编号123,死者姓名:刘卫黄。七十一岁。职业:无。
刘鑫哽咽了,手颤抖着将纸放在桌上:什么刘卫黄!什么职业无!他是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他的名字叫刘少奇!
警卫人员将刘鑫带到了一间低矮昏暗的地下室,一张盖满尘土的破草席被丢弃在角落里。
警卫人员指了指草席,说:去世的时候,他就躺在水泥地板上,身上什么都没有穿,只盖了一个白床单。我记得是他的老卫士长赶来,为他剪去了一尺多长的白头发,刮去了长而稀疏的胡子,并给他找了一身普通衣服穿上。后来有六七个人用白布把他裹的严严实实,拖上一辆吉普车,去了开封市东郊的火化场。因为他的身躯高大,车厢装不下,两只脚就露在车厢外……
刘鑫摆摆手打住了警卫的话:够了!不要讲了!
刘鑫猛地用手捂住自己胸口,顿时周围的人都围了上来。
刘鑫吐出一口气,说:没事,就是觉得透不过气来。难受啊!
刘鑫哭了。
刘鑫问当年刘少奇案专案组成员:刘少奇的三条罪状中,工贼这条是怎么来的?
此人不安地看了看刘鑫,没有敢正视他地眼睛,闪烁地看着周围,说:1929年,刘少奇任满洲省委书记时,在奉天纱厂领导工人斗争中,曾与省委组织部长孟用潜在厂门外被护厂队怀疑,而被扣押,期间两人都没有暴露身份。最终被释放。专案组认为这是一个疑点,就让我们去查阅档案。
刘鑫问:查档案地结果呢?有没有疑点?
该专案组成员摇了摇头,刘鑫问:那你们是怎么得出的结论?
此人说:当时我们的压力确实很大,专案组领导让我们尽快报告成果,我们就采取了一些特殊手段。伪造了假口供。孟用潜的口供都是伪造的,下面的名字是他自己签的,上面的材料都是我们整的。其实,我们也知道,这个案子的水分很大,材料根本不扎实,我们心里明白,这个案子,迟早是要平反的。可是当时我们要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话……哦,对了,还有一个刘多荃,他的口供也全是被逼出来的。
刘多荃家中。
劫后余生的老人始终保持沉默,像是与昏暗的室内空间融为一体。
刘鑫开口:刘多荃同志,你不要有顾虑。你如实回顾一下你被刘少奇专案组审查的情况。
刘多荃睁开了眼睛,而且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他拍着椅子说:你们要说句公道话,刘少奇是被冤枉的!1929年初,我任东北司令长官公署统带,负责卫队的训练和管理,我怎么会认识刘少奇同志呢?那个抓刘少奇的事,是奉天纱厂护厂队干的,警察厅执行关押的。他被捕的时候用的是化名,叫“赵子琪”。同时被捕的还有孟用潜,化名“孟坚”。这些全是专案组告诉我的。
刘鑫:那你这些供述和笔录是怎么来的呢?
刘多荃拍着桌子说:他们天天对我拳打脚踢,几天几夜不让我睡觉,用各种方式让我做假供述。(19)68年我都67岁了呀!
北京,中组部办公室。
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翻看着刘少奇案复查组的报告,和已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曾志一同听刘鑫的情况说明。
“刘少奇的这三顶帽子,都是他们刑讯逼供、伪造证据定下来的。”刘鑫说。
胡耀邦将报告往桌子上一扔:荒唐!
曾志:经过我们的大量调查,强加在刘少奇身上的叛徒、内奸、工贼三顶帽子纯属莫须有。完全是对刘少奇同志的污蔑诬陷。这些伪造的材料和一切不实之词,都应该完全推倒。
米粮库胡同5号院。
胡耀邦带着刘少奇案的调查成果来见邓小平。
邓小平说:调查组调查了这几个月,这些基本事实已经清楚了。而且材料也很扎实。
胡耀邦说:事实是很清楚。但是有的同志有抵触情绪。他们担心公开为刘少奇平反会不会引起大的混乱。
邓小平凝视地面,一字一字地说:你担心公开彻底地为刘少奇去平反,会损害我们共产党的威望?会有损毛主席的威望?
胡耀邦认真地说:是的,小平同志,公开平反就要考虑这样的后果。
邓小平将调查报告丢在茶几上,继续凝视着前方,说:公开平反可能会造成某些后果,但是,这正是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恢复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恢复我们党和国家的正常的政治生活。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大道理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要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有信心的表现。这样一来,全国人民就会心情舒畅!团结起来向前看,一心搞经济建设了!还有其他问题吗?
胡耀邦皱了皱眉:我们拿不准,要不要在报告中写上刘少奇犯过错误。因为既然是给刘少奇平反,又写他犯过错误,是不是不大合适啊?调查材料当中有这样的话,“文化大革命”前,党犯过一些错误,少奇同志也其他同志一样,也犯过一些错误,我们要不要把这样的话,写到报告当中去?
邓小平说: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原则问题。我认为应该写。因为少奇同志不是一般的同志,如果说决议里不写上这些,就会给予人一个印象,就说所有错误都是毛主席一个人的。这不是事实。我们比少奇同志犯的错误多,总之,要承认他也犯有错误,就是了。这是个党风的问题,也是个实事求是的问题。
胡耀邦点了点头。
陈云住院了,他翻看着决议草案。
邓小平和胡耀邦来看望这位老战友,刚进房间,邓小平就将外套脱了,快步上前,握住陈云的手,问:身体怎么样?
陈云低哑着声音说:恢复得很好,谢谢你们来看我。
胡耀邦说:陈云同志,您非常关心刘少奇案子的进展情况。我就是专程向你汇报工作的。
陈云:说说情况。
胡耀邦:刘少奇的案子,经过详细的调查取证。事实非常清楚,“文化大革命”当中,以中央名义做出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是江青、康生、谢富治利用伪证写成的。审查报告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行,没有一条符合事实。
陈云:我看了你们的刘少奇案件复查情况报告。工作做得很扎实。案件的是非曲折一目了然。结论也很鲜明。基本上达到了小平同志要实事求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要求。至于在报告里写不写少奇同志的错误,我完全同意小平同志的意见。
邓小平低声说:这样写,比较符合实际。平反决议里,对少奇同志的评价,能使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是实事求是的,是敢于面对现实,讲真话的嘛。
陈云:是啊,说得对啊。我也犯过错误,我们在分析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同志的功过是非的时候,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是共产党人,要讲真理,不讲面子。
邓小平凝神说:还要考虑,平反刘少奇案,会不会给党内或者人民带来思想混乱。毕竟“文革”十年,对少奇的批判实在是太广泛了。现在给刘少奇案子平反,就会比较明显地否定“文化大革命”,所以我说,还是要像延安那样,搞出个决议出来,党内思想,尽快统一起来。
胡耀邦:相关的工作,已经在进行当中了。
陈云:另外,耀邦同志,少奇同志的追悼会,我要参加。
冬天来了,大雪又一次盖住了西山的松柏。
叶剑英和邓小平在林间漫步。
叶剑英说:少奇同志的冤案,基本上弄清楚了。五中全会上就可以为他彻底平反了。这就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让大家看到一个勇于纠正错误的党,一个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党。
邓小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吸取这次沉痛的教训,否则再过二十年三十年,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我们要做长远的考虑。
叶剑英:现在有些同志提出,为了帮助全党统一思想。应该搞一个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像在延安时期搞的历史决议一样。把过去的历史了解了,放下思想包袱,全党可以轻装上阵。
邓小平:我赞成,是该给大家一个交代的时候了!现在大家都在等,国内国外、党内党外都在等。
叶剑英:这个问题,现在是一个关键时刻了,我想要有个强有力的班子来抓才行,我看还是由你亲自来抓吧。
邓小平: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决定恢复中央书记处,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选举王任重、万里、方毅、谷牧、宋任穷、余秋里、杨得志胡乔木、胡耀邦、姚依林、彭冲等十一位同志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全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等同志辞去领导职位,并作出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定》。
米粮库胡同5号院。
卓琳亲自为邓小平扣上了衣扣,今天,邓小平要前往刘少奇的追悼会。卓琳叮嘱丈夫:待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光美看到了该难过了。
邓小平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压在我心里多年的大石头,也算搬开了。
卓琳:少奇同志,可以瞑目了。
刘少奇平反后,因刘少奇而造成的冤案两万二千零五十三件,两万八千余人也全部得到平反。
从1979年到1982年,据不完全统计,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有三百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纠正,40多万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无辜收到牵连的干部群众得到解脱。
米粮库胡同5号院。
万里在邓小平办公室里汇报着安徽省“大包干”的情况:“小平同志啊,安徽省包干到户搞得挺好,下面这么搞的也很多,只是一直争议不断,所以上上下下的压力都很大。”
邓小平听了侧身回答道:“这个政策呀,只要是为农民所欢迎,他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地发挥起来了,现在包干到户要是农民喜欢、接受,就应该推广开来。”
“是呀,”万里接过话匣子,“我一直在想怎么能把包干到户推广开来。可是一直有争论,尤其是以前农业文件明确指出了不准包干到户,这个对农业思想的束缚非常大。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下面就人心不稳,这样啊反而对农业的发展不利。”
邓小平看出了万里的意思:“所以你就来为包干到户讨个说法?”
万里点头,邓小平笑了。
万里继续说道:“有人打了个比方,说这包干到户不是我们的主张,是农民已经生出来的孩子,农民这个母亲还挺高兴的,挺认可。孩子不错就想报个户口,但是中央文件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基层的干部很害怕帮助农民的行动变成不合法的事情。有人说:‘有了产量农民喜洋洋,干部抬头看方向,摇头又哀叹。’这样下去啊,不利于推广。”
邓小平宽慰道:“这个现象它不奇怪,它名不正言不顺嘛。现在有人啊到处指手画脚,是应该有个名分也好,有个态度也好,但必须有个肯定的说法。包干到户这个座谈会马上就要召开了,这方面的工作很难做,你要有思想准备。”
听了邓小平的这一席话,万里默默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农村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有人发言:“今天农业战线取得的成绩,就是因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的路线,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使得农民们放开了手脚,大胆试用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多种市生产方式的结果……”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人打断,“我认为还是依靠了集体的力量,以及政治挂帅,还有就是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这样取得的。你们把包产到户的作用片面地夸大了。”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得十分激烈,主持会议的万里不得不维持秩序。
邓小平看了秘书王瑞林送来的会议简报,了解到:“会正在开,双方围绕包产到户是否争取的问题,吵得很厉害。”
邓小平说:“好哦,吵架是好事。”王瑞林赞同:“是啊,您说过:‘真理就是吵出来的。’”
邓小平略转了些愁容:“就不知道是哪一面占了上风。”
王瑞林的情报是:“现在是支持包产到户的明显占了上风,我看也就再吵个一天吧,就可以大获全胜。”
邓小平摆摆手:“结论不要下得太早,我看啊,有人要反击。”
王瑞林笑了笑:“所以啊,万里同志准备了一枚重磅炸弹。”
“什么炸弹?”
王瑞林回答:“万里同志请来了安徽凤阳梨园公社的代表,专门介绍大包干的改革成果,用事实彻底战胜反对者。”
邓小平也笑了:“好,那我们就等着看,万里这枚炸弹的威力如何?”
此时,主持会议的万里对全场说:“同志们,下面我邀请一位来自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的代表发言,她所蹲点的这个生产队,通过搞大包干,只用一年时间就结束了该村上百年的讨饭历史。”代表走上讲台时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而她的讲话得到了更热烈的掌声。
人们提出:“建议中央把包产到户作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确定下来。”
但仍有人反对:“包产到户,关键的是分,而不是包,是把土地分给个人,个人单干,这样就是倒退,倒退到资本主义更是倒退到封建主义,也是倒退了几千年啊。”还有人引用毛主席的话,说得很重:“什么大包干啊,这明明是变相地搞单干嘛,毛主席说过:‘一搞单干,不出半年就能看到农村的两极分化。’他老人家说得一点没错,这个梨园村现在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这是严重的路线错误!”
万里连夜来到邓小平的办公室讨论会议的情况,万里首先说:“讨论的结果很出人意料,反对包产到户的声音还是很强。”
“万大胆啊万大胆,你那枚炸弹没有把敌人炸到,反而把自己搞伤了。”邓小平笑着宽慰他。
万里叹了一口气,继续汇报:“支持的有一部分人,反对的也有一部分人,其他的就都是沉默的。特别是那些反对的,抬出了以前农业文件的杠杠来,嚷嚷得可响了。”
邓小平坐起身来,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这个农村啊,它的政策还是要放宽才行,每家每户都在自己想办法,增加收入、增加生产、扩大门路。所以那个农业问题我说还是要多从政策方面去考虑,要解放思想,不要怕。”
“我把新华社写的内参批给了农业有关部门,叫他们了解农村实情。”万里回复。
邓小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好,万里啊,你要注意多从这一方面引导。提高经济效果,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去考虑,说服大家。你研究个意见,报书记处讨论讨论。关键是说什么问题啊,如果不解放思想,你那个政策定出来也没用。”
第二天会议继续开,万里请报道农业问题的老记者慕大江发言,慕大江说道:“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我搞农业报道已经几十年了,也曾经被批判过,前段时间我到下面几个贫困县蹲了点。总的看法是:农村改革,必须注意稳定生产,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生产搞好了,下面不要一阵风,上面呢不要一言堂。这些事实都证明,包产到户对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这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提倡要因地制宜,要尊重事实,这些都是经过事实得出来的结论。我总的意见是:应该支持包产到户和大包干的做法。”
但会场里的反对声仍然此起彼伏。
米粮库胡同5号院。
邓小平也看了万里的《关于农村包产到户的请示报告》,对万里、胡耀邦等说道:“不错,农村那个政策要是不放宽,我觉得不行。这个农村这个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大包干,情况就不一样了,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省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的幅度就非常大了;还有凤阳花鼓里唱的那个安徽省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以后,一年就翻身了,变化大得很啊。”
知道还有不少人担心,邓小平觉得:“这些担心我们都可以理解,担心的内容无外乎就是我们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要我说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我们的主体还是生产队嘛。”
万里说:“还有人啊思想不解放,总觉得搞了个包产到户就走回头路了,就是不要社会主义方向了。”
“看来我们首先还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接过话,“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搞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八亿农民的什么问题?那就是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关键的。”
胡耀邦插话:“对,农民就很支持这个政策,不是说要吃米找万里嘛。我支持包产到户,农民增加了收入,国家增加了贡献,集体增加了积累,这不是个好办法吗?”
邓小平总结:“所以我说,农村现在主要的问题,还是思想不解放,还在按老框框办事。应该想如何适应本地的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东西啊,我们有些干部啊,他还不往这方面想。他们就不想一想,这种转变啊,并不是自上而下,也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我们的农民兄弟自发要求的,是自然而然要求的,是生产力发展提出的要求。不改革,不改革老百姓就吃不饱饭,不改革老百姓仍然过穷日子!”邓小平的话掷地有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